
柯文哲過去曾在公開場合發表一些言論,被視為有性別歧視的意味,其中因716遊行有民眾舉著「柯文哲歧視女性」手牌,讓此議題近期又被拿出來討論,本篇文將帶你了解柯文哲到底有沒有歧視女性,以及是否又是媒體過度解讀。
柯文哲歧視女性,黃珊珊力挺否決
柯文哲的家庭環境和教育,可能讓他有比較過時的觀念和想法;儘管他可能發表了一些爭議性言論,但這些言論至少在執政台北市市長8年來,並沒有轉化為不利於女性的政策。
黃珊珊表示:「柯文哲對女性非常尊重和包容,工作環境中女性佔比很高,也有很多女性同仁願意和他合作,台灣社會應該向性別平權進步,而不是製造對立與仇恨。」
台灣民眾黨,黨中女性比例超過半數,如果一個人是仇女的話,他的政黨、他的市政府局處,應該不會有那麼多女性同仁。

※ 上圖資料來源:本院委職員性別統計與圖像分析
柯文哲歧視女性爭議過去史
事發年份 | 爭議言論 | 事後澄清 |
---|---|---|
2014 | 女性越多的行業越沒落 | 無澄清 |
2014 | 陳以真年輕又漂亮,坐櫃檯差不多啦 | 認為陳以真無法勝任市長職位。沒有精確傳達訊息,柯表示會檢討 |
2014 | 當初不選婦科,是不想在女人大腿中討生活 | 沒意識到身份轉換了,若讓人覺得不愉快,願反省道歉 |
2014 | 特別聘請漂亮的女性發言人 | 黨內也有女性發言人,可以請教她以彌補自身不足 |
2015 | 30歲未婚女性佔30%,有國家危機 | 認為家庭幸福的話犯罪率就會減少。這不是性別問題,而是社會福利問題 |
2015 | 北市已進口30萬的外籍新娘 | 澄清絕無歧視外籍配偶,只是部分用字被刻意放大 |
2017 | 被強暴的比被誘姦的便宜 | 提到這些詞彙是想表達這是「非常爛的比喻」,並非本意,自認比喻不恰當 |
2018 | 台灣女生不化妝上街嚇人 | 希望拉高台灣對美學的標準 |
2019 | 陳菊是比較肥的韓國瑜 | 認為胖、瘦、肥只是一個形容詞,無意冒犯 |
716遊行是此次歧視事件的開端
在716凱道大動作遊行造勢的當天,一位女性舉著柯文哲歧視女性言論的手板,結果事後遭到柯文哲支持者的批評和謾罵,不僅涉及惡意的性別羞辱,也讓媒體趁機挖掘柯文哲過去的歧視女性言論,雖然這些言論在當時已經澄清甚至道過歉,但媒體還是不放過,無疑是再次炒冷飯。選舉攻擊固然常見,但故意挑起過去的性別言論來做攻擊,無疑對女性造成二次傷害,更是惡質的選舉文化。這也導致柯文哲支持度下降了2個百分點。
媒體逮到機會炒冷飯
現今媒體的報導除了標題容易誤導之外,也被不同政黨顏色所染,導致報導可能失去客觀中立的立場。
柯文哲歧視女性過去言論,媒體就像鯊魚嗅到血一樣,立刻湧向血緣來源,不遺餘力的追逐和報導這些消息,無論是負面的還是正面的都可以被報導成他們想要的樣子,進而觸及點閱率。
相關文章:柯文哲智商157之謎、重考三次上台大的真相,全是媒體過度渲染!
結論
在我們祖父母或父母輩的成長年代,社會確實處於父權主義的環境中,造成了性別刻板印象,這樣的社會觀念和價值觀跟隨我們3、40年,固然難以改變;過去的柯文哲或許真的有歧視女性的想法,但他的可貴之處在於勇於承認過去的錯誤,不斷學習改進。
台灣媒體不應該一直死抓著別人的過去、製造仇恨與對立,無情報導;民眾也應該理性客觀看待每件事,自己上網查詢該訊息的可信度,不要被媒體的誇張新聞所影響。有助於創造一個合諧、寬容的社會。